2021福建中職學考《植物生產與環境》考試大綱802
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學業水平考試《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考試大綱本考試大綱以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為指導,結合我省中職學?!吨参锷a與環境》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制定。 Ⅰ. 考試目標與要求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主要考查學生對植物生產與環境知識的認知程度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達到職業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具體要求如下: 1.了解層次:要求對某一概念、知識內容,能夠準確再認、再現,具有初步識別、辨認事實或正確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的能力,即知道“是什么”。 2.理解層次:要求對某一概念、知識內容,在了解基礎上,能夠深刻領會相關知識、原理、方法,并借此解釋、推斷、分析現象,辨明正誤,即明白“為什么”。 3.掌握層次:要求能夠靈活運用相關原理、法則和方法,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總結論述,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即清楚“怎么辦”。 Ⅱ.考試范圍與考核要求 一、植物生產與環境概述(一)植物生長與植物生產 1.理解植物生長、發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等概念; 2.了解生長與發育的關系、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 3.理解植物生長周期性及其主要類型; 4.理解植物生長相關性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5.掌握頂端優勢的概念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 6.理解植物的極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概念; 7.掌握植物春化作用、光周期現象等概念及春化作用、光周期現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8.掌握植物生產的特點和作用。 (二)植物生產的兩大要素 1.了解植物生產的自然要素; 2.理解植物生產的農業生產要素。 二、植物的生長發育(一)植物的細胞 1.了解細胞的形狀和大??; 2.掌握細胞的概念及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理解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和液泡等常見細胞器結構與功能; 4.理解植物細胞繁殖方式及其特點。 (二)植物的組織 1.掌握植物分生組織、成熟組織的概念及類型; 2.掌握成熟組織的特點及作用; 3.了解分生組織的特點及作用; 4.了解植物組織系統的組成。 (三)植物的營養器官 1.掌握根及根系的類型; 2.理解根尖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3.了解側根的形成部位,理解根瘤和菌根的概念及作用; 4.掌握莖的基本形態及莖和芽的類型; 5.了解莖的生長方式和分枝方式; 6.掌握葉的組成; 7.了解葉的形態和葉序類型; 8.了解根、莖、葉的生理功能; 9.了解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根、莖、葉等的形態結構及區別; 10.理解常見營養器官的變態。 (四)植物的生殖器官 1.理解花的組成和花序的類型; 2.掌握開花、開花期、自花傳粉、異花傳粉、受精和雙受精等概念; 3.了解種子的發育,以及花的發育、開花、傳粉、受精的一般過程; 4.理解果實的發育; 5.掌握種子的結構及類型,以及種子萌發的過程及條件; 6.掌握果實結構及主要類型; 7.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五)植物的生長物質 1.理解七大類植物激素的種類及主要生理作用; 2.了解其他主要生長物質的生理作用; 3.理解常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理作用。 三、植物生產與土壤培肥(一)土壤的基本組成 1.了解土壤的組成,以及物理性砂粒與物理性黏粒的粒徑及作用; 2.了解土壤有機質轉化的兩個過程,以及土壤生物的種類和作用; 3.理解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質地等概念,以及土壤有機質組成及作用; 4.掌握土壤質地的主要類型(卡慶斯基制); 5.理解土壤水分形態及其有效性; 6.理解土壤有效水的上限和下限的概念; 7.理解土壤墑情、土壤質量含水量和相對含水量等概念; 8.掌握土壤水分的測定方法,以及調節土壤水分狀況的方法; 9.理解土壤空氣的組成,以及土壤通氣性的作用; 10.理解土壤通氣性的概念; 11.掌握調節土壤通氣性的方法。 (二)土壤的基本性質 1.了解植物生長發育的土壤孔隙度指標及計算方法; 2.理解土壤結構體的種類及特點,以及土壤膠體種類與特性; 3.理解土壤孔隙性、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結構性、土壤物理機械性、土壤耕性等的概念; 4.理解團粒結構的概念,以及創造土壤團粒結構的技術措施; 5.掌握土壤耕性好壞的標準,以及確定宜耕期的方法; 6.了解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酸堿度的范圍; 7.了解土壤吸收性的主要類型; 8.理解土壤酸堿性、土壤緩沖性的概念; 9.掌握改良土壤酸堿性的方法,以及提高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的方法; 10.理解不同土壤質地的生產性能,以及改良土壤質地的方法; 11.了解我國主要土壤的特性。 (三)植物營養與科學施肥 1.了解植物吸收營養元素的方式,以及植物科學施肥的理論依據; 2.理解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科學施肥的方法; 3.掌握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種類及植物營養三要素; 4.掌握植物營養供給的兩個關鍵時期; 5.了解化學肥料的種類和性質; 6.掌握常用化學肥料施用要點; 7.掌握有機肥料的種類和性質; 8.理解有機肥料的作用,以及常用有機肥料施用要點; 9.掌握常用生物肥料的種類及其施用要點; 10.理解測土配方施肥的概念; 11.了解測土配方施肥主要技術環節。 四、植物生產與科學用水(一)植物生產的水分條件 1.了解水汽凝結條件和水汽凝結物; 2.理解空氣相對濕度的概念及日變化和年變化規律; 3.掌握農業生產上空氣濕度的常用表示方法; 4.了解降水的成因,以及降水量、降水強度等的表示方法; 5.掌握降水的種類; 6.了解土壤水分蒸發的三個階段; 7.掌握土壤水分蒸發的概念。 (二)植物生產的水分調控 1.掌握根系吸水的途徑,理解影響根系吸水的土壤因素; 2.理解水分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以及植物細胞吸水的方式; 3.掌握植物根系吸水的動力; 4.掌握蒸騰作用的意義、方式、指標,理解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 5.掌握蒸騰作用概念,以及植物蒸騰作用的調節; 6.掌握植物需水兩個關鍵時期,以及合理灌溉指標; 7.理解植物水分調控的有關措施。 五、植物生產與光能利用(一)植物的新陳代謝 1.掌握光合作用、光飽和點、光補償點等概念,以及光合作用意義; 2.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意義與類型; 3.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過程及其調控; 4.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理論知識在生產中的應用; 5.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二)植物生產的光照條件 1.了解日地關系及四季、晝夜的形成; 2.了解晝夜長短與季節和緯度變化的關系; 3.理解可照時數、光照時數、實照時數、光照度和太陽高度角等概念; 4.掌握太陽輻射光譜的概念及三個光譜區對植物生產的影響; 5.理解光照強度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三)植物生產的光環境調控 1.掌握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2.掌握植物對光照度、光照時間的適應類型; 3.掌握一般條件下光環境調控技術; 4.理解設施條件下光環境調控技術、調控光照時間控制花期的措施。 六、植物生產與溫度調控(一)植物生產的溫度條件 1.了解土壤的熱性質,以及土壤熱容量、導熱率等物理參數; 2.了解土壤溫度、空氣溫度的變化規律; 3.理解氣溫非周期性變化的原因及主要季節; 4.了解對流層氣溫的變化規律; 5.理解高山反季節植物生產的原理; 6.掌握逆溫的概念和逆溫現象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7.理解植物生長的五基點溫度; 8.掌握植物生長的三基點溫度,以及農業界限溫度概念及指標; 9.掌握積溫、活動積溫、有效積溫的概念,以及積溫的表示方法; 10.理解積溫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二)植物生產的溫度調控 1.了解植物的感溫性和植物的溫周期現象; 2.理解土壤溫度、空氣溫度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3.掌握一般條件下、設施條件下溫度的調控技術。 七、植物生產與農業氣象(一)植物生產的氣象條件 1.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光、溫、降水、風等主要氣象要素; 2.了解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以及福建省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 3.了解寒潮、霜凍、凍害、冷害、熱害等極端溫度造成的危害; 4.理解寒潮、霜凍、凍害、冷害、熱害等災害的防御措施; 5.理解臺風、雨澇、秋季低溫連陰雨、寒露風、冰雹等災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二)氣候與農業小氣候 1.了解天氣系統的概念; 2.掌握我國氣候的顯著特點; 3.掌握氣候、小氣候的概念,以及小氣候的特點; 4.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 5.掌握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及含義; 6.了解二十四節氣與植物生產的關系。
Ⅲ.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一、考試形式1.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 2.卷Ⅰ(合格性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 3.卷Ⅱ(等級性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 二、內容比例
三、考試題型1.卷Ⅰ(合格性考試)包括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和連線題等題型; 2.卷Ⅱ(等級性考試)包括多項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等題型。 |